当下,垃圾分类以及餐厨垃圾处理,是一个社会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1月11日上午,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合肥隆重开幕。省政协委员孟行健围绕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随着垃圾分类要求的不断细化,餐厨垃圾(湿垃圾)的产生量从原来只局限在经营性餐饮单位、学校、企事业食堂,如今居民生活的厨余垃圾也被纳入进来。”孟行健说,这导致各地每天餐厨垃圾的积累量快速猛增。
此外,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立项建设周期不断延长,同时,原来餐厨垃圾分散式运输至各养猪场的行为也被严令杜绝,使当下城市餐厨垃圾出现“围城”现象,影响居民百姓生活。
孟行健在调研中注意到,目前,餐厨垃圾多是运输到距城市较远的地方站进行集中处理。这使餐厨垃圾的收集成本、运输难度,以及到后站集中处理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为此,孟行健建议安徽省先行推进,遵循“谁污染谁处理的原则”,就地处理餐厨垃圾,避免环境再受污染,实际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如在1000人以上的食堂内放置就地处理设备,以安徽省机关事务局牵头,用市场化规则,企业加资本的方式,解决安徽省各机关食堂、学校、驻军部队等机构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问题。”孟行健介绍道。
城市以街道为区域分割,根据各街道餐厨垃圾产生量的不同位置,因地制宜的放置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解决周边商业综合体、小型餐饮单位等产生的餐厨垃圾。
同时,各县、乡因产生餐厨垃圾量不大,地域较分散的特点,根据产生量,在旅游区、人口集中地分别选择不同体量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就地解决餐厨垃圾的无公害的资源化问题。
“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的意义在于,减少垃圾的二次污染,节约垃圾的收集、运输以及后期运营成本。”孟行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