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吃”出来的垃圾,亦是如此。尤其在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之际,餐厨垃圾处理亦有了新内涵。
在餐饮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餐厨垃圾也迅速增长。若保守假设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接近3.95亿吨/年,同时假设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比重接近半壁江山,则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将达到54.2万吨/日。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基准,到“十三五”末期,我国餐厨垃圾将突破12000万吨。
结束慢跑喜提“冲刺期”
过去5年时间里,100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相继涌现,发改委为此投资金额达20多亿元。
《“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力争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40000吨/日,城市基本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地方层面,全国有300多个地方出台了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对适用范围、责任主体、收运和处置要求、违规行为处罚等内容作了相关规定。不少省市还将处理餐厨垃圾列入年终考核。
即便如此,据国内权威机构调研发现,现有餐饮垃圾处理产能仅为约2.45万吨/日,处理率不足10%。远未达到“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或与餐厨垃圾处理现存的五大发展难题息息相关。
基于此,餐厨垃圾处理市场仍将被视作“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与“十二五”期间3万吨/日的规划处理能力相比,未来5年处理能力将成倍增长。截至2018年11月底,根据中国环联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共计有44个新增项目处在前期阶段。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在建、筹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50t/d以上)超过115座,总计处理能力接近20000吨/日。
技术路径AB面
从垃圾“四分法”来看,相较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统一送至填埋或焚烧而言,兼具含水率高、有机质占比高、含盐量高、易生化降解等特质的餐厨垃圾则对终端处理技术与对应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选择适宜处理技术路线,又要有严格管理控制。其中,是否实行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分离的关键点在于收运环节的难易程度。
而分类标准不一,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餐厨垃圾“九龙治水”难题。各地的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主要适用于狭义的餐厨垃圾,即餐饮垃圾和废油脂,而厨余垃圾属于生活垃圾范畴。就餐厨垃圾成分来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以餐后的餐饮垃圾为主(饭后剩余),而居民家庭则以餐前的厨余垃圾为主(一般是指食品加工时产生的菜叶及果皮)。
另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张益指出,迄今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厌氧消化为主、好氧制肥为辅、饲料化和昆虫法等为补充的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如上图所示,以厌氧消化为核心的主流工艺几近覆盖餐厨垃圾处理,颇具“王者”意味。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这一路径也有各自明显的短板。因而在技术瓶颈面前,多种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成为新思路。
曙光乍现 开启变革窗口期
可见,餐厨垃圾处理市场仍将是“十三五”期间固废产业链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政府主导 + 企业运营”的基本模式为主的餐厨垃圾处理市场或将在未来几年加速释放。而市场投资者也瞄准这一商机,大胆试水涉足。其中北控、光大、首创等大型国企及上市企业也通过收购、并购等手段强势介入餐厨垃圾处理市场。
餐厨垃圾背后,其实是一个体量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从补贴情况来看,行业报告显示,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的补贴最高可以达到每吨210元。在政策补贴的基础上,日处理规模至少要达到130吨,甚至150吨以上,才能挤出利润空间。具体如下图所示:
而从投资规模来看,未来1年内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508亿元,其中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为184.1亿元。包括收运体系与监管体系建设、处理设备、处理工程项目、营运市场等在内的餐厨垃圾处理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200亿。
业界普遍预测,2020年餐厨垃圾行业必然出现重新洗牌的局面。而目前,餐厨垃圾行业仍处于“黎明前”的无序竞争状态。具体表现为:从业企业数量不多,且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单个企业处置规模相对较小,尚未有企业一骑绝尘。按业内人士分析称:技术保障、资金支撑、政策资源三者,将是决定餐厨垃圾处理企业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